中新社多伦多11月29日电 (记者 余瑞冬)巴拿马最高法院当地时间28日裁定巴拿马政府与加拿大知名矿企第一量子矿业方面续签的铜矿运营合同违宪。这意味着,抗议者们针对该合同发动的持续约2个月的大规模示威取得了胜利。
总部位于加拿大温哥华的第一量子矿业有限公司当日发出声明回应表示,已注意到巴拿马最高法院的裁决。公司正在研究该裁决,并将继续保留与事态发展相关的所有当地和国际法律权利。
巴拿马总统科尔蒂索通过网络社交平台账号表示,一旦最高法院的裁决在宪报刊出,相关矿山将马上被安全、有序地关闭。他同时表示,鉴于关闭过程对巴拿马社会以及环境、劳工、社会、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影响,国家的每项决定都必须以负责任、包容的方式处理。
第一量子矿业表示,由于附近港口和通往矿区的道路继续遭到封锁,巴拿马科布雷(Cobre)矿区已暂停生产,并正在实施其安保维护计划。
第一量子矿业旗下控股的巴拿马科布雷铜矿年产量约达35万吨,产量在全球范围内名列前茅。它也是第一量子矿业旗下最大的矿。
今年10月下旬,巴拿马官方与第一量子矿业方面续签科布雷铜矿未来20年的采矿特许权合同并获国会通过,但随即引发大规模抗议示威。抗议者批评该矿破坏自然环境,之后又将抗议内容扩大到贪污腐败等。
抗议活动持续数周,并蔓延至巴拿马全国。多地道路持续被封,民众出行受阻,并发生多起暴力对抗事件,甚至有示威者丧生。巴拿马商会估计,抗议活动对该国造成每天6000万至9000万美元的经济损失。受此影响,科布雷铜矿不得不大幅减少生产运营。
第一量子矿业表示,该矿就业人数占巴拿马总工作人口的2%,且员工的90%是巴拿马人。如果该矿能继续运营,对巴拿马的总体经济贡献预计每周超过5000万美元,其贡献约相当于该国年度GDP(国内生产总值)的5%。
受抗议风波影响,第一量子矿业在多伦多证交所的股份在过去6周内下跌约60%。加媒分析认为,该公司下一步有较大可能对巴拿马官方提起国际仲裁诉讼。(完) 【编辑:甘甜】
中国日报网11月28日电 24日,“家园之声”2023年中国—东盟系列国际媒体采访团走进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举办交流活动。活动期间,来自中新两国的记者,以及中国留学生、华人华侨自媒体畅所欲言,深入分享和探讨了未来媒体与青年该如何搭建两国交流合作的桥梁。
来自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尹珂是一名博士生,目前在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关系研究院访学,主要研究东盟、东南亚国际关系。尹珂从个人亲身经历的三个例子出发,分享了他对中新学术和人文交流的一些个人感悟。第一个例子是北京大学东南亚协会,该协会协助组织每年一度的中国-东盟青年峰会,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留学生给尹珂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他们是每年峰会的主力军,在各种议题的讨论中总能起到示范作用。东南亚协会每年招新后会进行一些东南亚知识小测试的破冰活动,让大家了解东南亚。今年上半年,尹珂就是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的留学生在同一小组合作答题,获得了比赛的第一名。第二个例子是今年6月,北大选拔了一批青年学生到柬埔寨暹粒参加中国-东盟青年峰会,在青年峰会上,能看到新加坡的留学生协助部分中国学生一起处理文本、回答问题,那个场景就是中新人文交流合作的缩影。第三个例子是尹珂来南洋理工访学期间,认识了一位新加坡本地的助理研究员,他主要从事印尼研究。在和他学术交流的过程中,尹珂讲述了中国的区域国别学科发展和成果,他很震撼,表示之前虽然有所了解,但是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的中国学者关注东南亚、了解东南亚,尹珂认为长期的人文交流(包括学术交流)一定需要更多的面对面互动。
来自南洋理工大学商学院二年级的学生刘现奕说:“在这个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时代,文化交流已成为连接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桥梁。我的留学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文化交流的力量和重要性。在南洋理工大学,我不仅得到了学术上的锤炼,更重要的是,我有幸参与到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之中,这些经历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加深了我对多元文化共融的理解。”他表示,作为留学生,有责任去理解和尊重东道国的文化。通过参与新加坡国庆日的庆祝活动,他不仅感受到了新加坡多元文化的活力,也理解到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留学生活,也让他更加自豪于自己的文化传统。他深知,留学生的职责不止于学习和传播自己的文化,还要积极地吸收和尊重他国文化,这样的相互学习和尊重,让他真正理解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共通之处和独有之美。
随笔南阳网创办人李烨明称,在交流方面,新加坡在东南亚和中国教育中是有统筹方面的优势,很多华人在语言方面具备优势,英语和汉语都不错,甚至对其他的周边国家的语言也比较了解。因为与中国的交往频率较多,所以对中国的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比其他国家有优势。例如,和东南亚的很多国家在一起交流时,会发现新加坡的年轻人或记者对中国非常了解。
此次交流活动促进了中新两国媒体、青年分享文化交流经验,鼓励了两国媒体、青年共建友谊的桥梁,积极宣扬中国—东盟文化往来方面的优势,为未来两国媒体、青年在共建“一带一路”时发挥无限潜力创造了机遇。
(编辑:妮思娜) 【编辑:房家梁】